查看原文
其他

不管肉身是否移民,先为自己选一个喜欢的线上居所

傅丰元 灵感买家俱乐部 2023-06-04

这封邮件来自「灵感买家俱乐部」。这里有一群独立创造者、自学者和冒险者,和一份关于创作者社群的田野笔记


题图:粒仔

Hi 我是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傅丰元 aka 鲍勃。

很多人吐槽一直不知道灵感买家俱乐部到底做点啥。这里有点像是一个地理位置不太好的小村子,得先坐火车再换大巴再换小巴最后换拖拉机和步行才能达到的地方。

有些会员深度参与后,半埋怨半若有所悟地说:「鲍勃你是不是故意这样的,为的是最后留下有决心有耐心的人!」

也不是这样了。我们的能力和性格就是这样。我也不想会员增长得这么慢,也在试图让这事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一些。

好在缓慢增长带来的「副作用」是文化形成得很牢固。后来者在既有文化环境的基础上,能更自由轻松地建设自己的居所。

现在,这个 250 人的小村子,想拓展成一个小镇,并向你发出邀请。

一个人肉身世界需要选择一个理想住所,在线上也应有一个可以长住的地方。如果你想选择一个邻居有意思,互相帮助彼此去学习和创作的地方,一个自驱而利他的线上社群,请考虑搬来灵感买家俱乐部住。

接下去分享的两篇文章,改编自八月份「谈谈心:动用你的想象力」社群交流会的内容。第一篇是俱乐部内容和变化的介绍,第二篇是提问与交流,晚些也会发布。

希望能对你了解灵感买家俱乐部有所帮助。

1. 扫码成为会员;2. 会员详细介绍



谈谈心 :动用你的想象力

傅丰元,2022 年 8 月 12 日


欢迎大家来到第 58 期解散派对。本期的主题是每半年一次的「和鲍勃谈谈心」。

会员总数

每期解散派对常规动作,公布一下目前的会员数。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每两个星期的一个数目变化。如果是新来或是第一次了解俱乐部的朋友,可以计算一下,按照每个月大概 30~35 的会员费来算,就可以计算出来每个月我们大概赚多少钱。加入灵感买家俱乐部

参加完活动有兴趣的话,欢迎成为我们的会员。加入灵感买家俱乐部,遇见一群独立的创作者、自学者和冒险者,然后支持我们做一份创作者的社群的体验笔记。

2022 年关键词:维护


在今年 3 月份谈谈心时也有提到,总结俱乐部的 2021 年时,我们提取的关键词是「建造 build」, 2022 年的计划就是「维护 maintain」这件事。

目前的情况是,我把灵感买家俱乐部的整个基本框架,我们要做的事情,我们每天的仪式,每个月的仪式都定了下来,建造完毕后就能够让它自然地往前滚动。今年要做的就是维护这些建造。

从「一人公司」变成「两人公司」


今年上半年如果要挑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来说,就是从「一人公司」变成「两人公司」。

有一天我找本身是会员的 Forrest 谈谈心,问她是否愿意作为学徒加入灵感买家俱乐部,和我一起把维护这件事情做好。

其中,我也有跟 Forrest 提到,她加入后最重要一件事情是能够按时更新每两周一期的《野鱼志》,但这个事到目前为止还是没完成。

Forrest 来之后,参与到每两个星期一次的解散派对,她现在主持得也越来越流畅。一般来说,一个月会有两次「解散派对」。上半月更偏重于主题分享,让创作者来做自己作品的 demo ,这个还是我来主持。下半月的解散派对更偏好帮助大家互相认识。下半月的这类偏社交的活动,Forrest 可能比我还擅长,所以她来负责。

因为 Forrest 对每个人都很好奇,这一点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厉害。举个例子,她的特点是什么呢?就是如果十个俱乐部的成员在野乌咖啡馆上聊天,突然沉默十秒钟后,可能第一个发言的还是 Forrest。在这十秒内,其他九个更内向的朋友则会享受沉默, 但 Forrest 会忍不住然后接话来讲。这是 Forrest 的特质,所以我就邀请她过来跟我一起做这件事, 同时她也会分享会员收入。

熟悉熟悉环境


考虑到可能会有第一次来了解灵感买家俱乐部的朋友,我就先介绍一下俱乐部。这个介绍的方式标题就叫做「熟悉熟悉环境」,即我们的线上野乌咖啡馆:blindbird.ovice.in。

欢迎所有人都去登录看看,如果平时你想一个人办公,约朋友去聊天,或者只是单纯闲逛,都可以来野乌咖啡馆。

白天的时候我们会在线上咖啡馆一起干活,不说话听音乐。到晚上的时候我们就畅聊各自的作品进展。如果作品碰到什么问题了,就提出帮助,互相给予反馈,做各自最早的一批读者和编辑。

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野乌咖啡馆有很多的分区,大家会在不同的地方各自做事。比如说练琴房是一个可以容纳最多 6~8 人的小空间,大家有时候会来这里练吉他,一些会员自组织的活动也会在这个空间里交流。


练琴房里,Shawn 和食灯鬼在跟阿露学习怎么用 Figma 做设计。

《野鱼志》,解散派对和业余公司


灵感买家俱乐部如果从内容角度来说,其实我们维护的还是三件事情,《野鱼志》,解散派对和业余公司。

《野鱼志》,一份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


《野鱼志》是一个创作者的田野笔记。关注《野鱼志》的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比较具体的创作细节,中国的创作者在做些什么、在关心什么。它主要报道的群体是灵感买家俱乐部的会员,报道内容是他们在做点什么,创作时在用什么工具,他们的故事是什么?

我希望以小见大,通过一些小的信号,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创作者群体的一种氛围。

会员付费支持但免费传播的 newsletter

最初我们的 newsletter 是付费的,但是去年开始变成免费,它是一个会员付费支持但免费传播的 newsletter 。整个逻辑是,读《野鱼志》的人越多,也意味着我们会员的作品会被更多人看到。其实这也是一份帮助会员去扩大他们作品影响力的 newsletter 。

《野鱼志》的数据


总结一下,直到现在我们发了 7 期,每一期的数据稳定在 1500 到 1600 的阅读量,其中「非订阅者阅读量」占一半左右,这也是我比较看重的数据,即除了本身的订阅者,第一次接触到《野鱼志》的人数大概在一半左右。除此之外,订阅人数大概是 1200 人,以上就是《野鱼志》目前的数据情况。

野鱼聊天室


左图:刚结束不久的野鱼聊天室现场图。右图:如果大家在聊天室里留言,就会收到提醒。

这是我们最近的新尝试,在《野鱼志》里面增加了一个聊天室的功能,每期邀请一位创作者和自学者来回答社群提出的问题。

《野鱼志》除了可以在竹白上订阅,我们最近也尝试 Notion 版,鼓励大家给我们留言反馈。我们就着这个版本,再加上恰好《野鱼志》的第三期介绍了梓涛的一个项目,我们就邀请他作为一个文字版聊的嘉宾,在一个小时内限时回答大家问题,大家也可以提前在 Notion 留言自己的问题。

解散派对,两周一次的线上分享活动


解散派对是每两周一次的线上分享活动,其实也是为了曝光会员的各种作品,帮助他们获得最早的一些反馈的活动。

上半年我们做了很多期,以下是其中三期 highlight。

第 51 期 有用的人工智能(AI 绘画 & 机器翻译)


四月初的时候陆续收到一些会员反馈,他们在使用一些 AI 工具如 Disco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,试玩和学习如何用 AI 绘画。我就邀请了几位用 AI 绘画的会员来做一次主题分享,三个月后,AI 绘画越来越流行了,包括上次 Pod Jam 也观察到有更多的人在用 AI 工具制作播客封面。我想我们只比大多数人早一两个月,感受到创作者的一个趋势和水温。

第 50 期「Give & Take」:能认真提出一个需求,也是一种成人之美


这个也是我们很受欢迎的一个活动。每期大家都会说一个自己可以给的东西,就是可以教授、传递给别人的东西。同时也会说一个自己需要的,希望向他人获取的一个东西。在解散派对上,参与的每个人会有两分钟轮流在这个线上分享。举个例子,譬如 mfe 说他可以教大家日语,可以给分享一下服装设计和自己做玩泥土的相关经验。如果你恰好会编程,但同时你想学日语的话,你就可以找 mfe 交换一下技能。这个可以是一对一的完全交换,也可以只是索取,或是给予给另外一个人。

因为我们相信这个就像礼物流动一样,大家的 Give & Take 最后还是会以一个整体的礼物流动的方式存在。这也是俱乐部定期举办的一个线上活动,而且我们也可以从活动现场和存档里了解我们会员都在做些什么。

闲置市集:让灵感和闲置都流动起来

泡泡在闲置市集开始的表演


每隔三个月,我们会举行一次「闲置市集」。大家有自己想卖的东西,不管是实体的如一些闲置的二手物件,还是虚拟的,闲置的一些 idea ,譬如完成一半的作品、被甲方毙掉的作品、等待合作的作品 idea 等,都可以拿过来跟大家交流和交易。下一次市集在十二月初的大雪节气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意未来的活动通告,逛一次线上的闲置市集。

这就是解散派对,就是大家一直在线上玩,玩各种东西,交流感情,交流自己的作品,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等等。

业余公司,一个帮助彼此完成作品的一个计划


业余公司就是帮助彼此完成作品的一个计划。每个月向灵感买家俱乐部成员招募一次,项目的类型和主题不限,大家会报名说接下来的一个月要做点啥。月底共享和 update 一下自己的状态,项目是否完成。


业余公司页面


报名了业余公司后,每周二晚 9 点到 10 点会在野乌咖啡馆上举行一次线上的咕咕会,我们也叫交流会,大家每周都 update 一下各自的项目进展,给予各自反馈。业余公司已经做了一年半,是俱乐部每个月的常规仪式,鼓励大家带着自己的项目来做事。

业余公司开启一年半后的参与数据


这个数据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会员真正的深度参与。按照大家的投入时间程度来看,比起刚刚提到的《野鱼志》和「解散派对」,业余公司需要的参与时间更长。参与一次「业余公司」是了解灵感买家俱乐部最好的办法,可以自己做点啥,和其他参与者互相给予反馈和帮助,也可以了解其他人都在做些什么。

一些新尝试

加入灵感买家城市微信群

这段时间灵感买家俱乐部做了很多城市的微信群,之前都算内测,现在是正式公布。我们现在有成都、上海、杭州、广深、欧洲、北京、日本、大理、香港、景德镇的城市群。只要大家加入过灵感买家俱乐部,不管曾经是会员或者现在是都没关系,可以联系 forrest 或者我,把大家拉入对应的城市群里。

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互相交流,所以建群的唯一目的是鼓励大家线下见面。我觉得大家只要线下如果见过面之后,线上交流也会变得更好。所以就是线下见面有活动、交流都可以去邀请大家参与。触发建城市群的机制是:如果有两个及以上的会员在线下见面的话,我就会建一个群。

Project 25 ,当我把所有问题连在一起后,就是答案。

Project 25 的取名来源是这个频道每周二、五早上分享三个来自灵感买家的问题。问题最初来源于 387 条灵感买家俱乐部会员入会登记时填写的「最近在思考的问题」,同时也会在每周日晚上征集新的问题。

其中插图是有天我发现会员 Adam 在一小时内,按自己的方式在 Project 25 的频道里回答问题。某种程度上,我觉得这也是梳理自己一些状态和思绪的一个办法。


Project 25 开通一周后,Cathy 跟我说她很喜欢这个频道,在写答案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尝试理解自己,看看自己能不能结合过去所学给出自己答案,在这个过程里其实不太考虑对别人有用没用。

所以大家都来这里玩玩看吧,像我现在每天早晨醒来,脑袋还是有点懵的时候,可能会先去这个 telegram 频道回答一波问题,脑袋就清醒了可以去干活,堪比一杯咖啡。

我希望这个频道也是个工具,大家开发出自己的用法,比如能帮助你去梳理你自己的想法,或者是当你看到三个问题列在一起时,能感知到大家每天都在想些什么。特别是有些问题,你会发现一直重复出现。在不同人以各种方式去问的时候,你也能感知到原来大家都在想这件事情。从使用角度来说,你要自己去回答它,并不需要说这是对谁有用。

「我想参加 Pod Jam,没人组织就自己搞了一个。」


我们还跟 DC 做了一次很有意思的 Pod Jam。有次 DC 发动态说,有没有人来组织个 podcast jam 玩玩。最后发现没有人来做,就想不如我们两个来做,于是就有了这次 [搅]·Pod Jam。在大概两周的时间里,有 80 多个人报名,最后我们帮助大家组队,在 48 小时内完成一次播客创作,最终搅出了 25 期播客节目。想要了解更多的来龙去脉,可以听下这个我跟 DC 录的一期播客。

abC 艺术书展

北京 abC 书展的主题对谈现场图,一次套娃的实现:在 abC 现场看野乌咖啡馆看 abC 颁奖礼。


前段时间我们参加了北京 abC 书展的一次主题对谈:「我们为你的个人研究准备了工具包」,一方面也是把灵感买家俱乐部平时在做的活动介绍给更多人认识。

当时阿萌问我,能不能简单总结下,如果业余爱好者想开始一个事情,进行一次个人研究或创作的话,该怎么办?有什么建议吗?

我想了一下,给出的答案是——

嵌在系统里

个人和利己层面:寻找一个反馈更快的系统

如果是一个人做项目的话,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陷入一种自己把自己吃掉的一种恶性循环。从早到晚做各种项目时都觉得做得特别好,觉得自己是天才。但白天醒来再回看自己作品,会滑落到一个非常不自信的状态,也没有勇气把它发表出去,日复一日,陷入个人循环里一种很糟糕的状态。我也长时间经历过这样的状态,包括在做灵感买家俱乐部之前,列了很长的要做事情的清单,但是一直不敢做。

所以第一点是嵌在一个能够给予自己更快反馈的系统里。把自己卷入到一个反馈更快的系统后,系统会帮助你,把你的事情往前推,不至于你自己吃掉自己。

小团体层面:嵌在一个利他的小团体里

第二个是从小团体层面来说,我们可以选择嵌在一个互帮互助的,利他的,把彼此作为方法的小团体里。比如说刚才在介绍「解散派对」时提到的 Give&Take 活动,你先给予一些东西,你必然会收到一些东西。

此外,每个人其实可以同时属于很多不同的小团体,有不同的社会认同。这样也更安全一些,因为小团体其实是不稳定的,我也不建议大家只在灵感买家俱乐部待着,大家也不可能只属于一个小团体,还可以去各种小团体,我平时线下还有羽毛球俱乐部 FIFA 游戏群等小团体。

如果有心改变系统,你还是要嵌在系统里

第三点是当时在书展没说。嵌在系统后,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件事是,如果你有心改变这个大系统,我还是建议你把自己嵌在这个系统里。在和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很多会员深入聊天后,我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困惑。

我们其实有很强烈的独立创作意愿和驱动力,而这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对这个大系统的一种抵抗和反叛。但很多时候我发现大家有另一种情况,比如说可能不用微信,不在微信公众账号上发表任何文章。因为微信是个封闭的系统所以不加使用,我们只用 Twitter,用任何开源的系统。

这时候我会开始自我反思,因为我在做俱乐部的时候,也一直寻求一种独立的状态,包括最初建站使用的 Ghost 也是一个开源的系统。但实话说我还是能理解我的受众在哪里,我需要影响的人在哪里,所以我还是会使用微信公众号等一些国内的服务。

如果有心改变系统的话,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,你和自身嵌在的系统之间,有一方发生变化了,另一方才会发生变化。如果你在这系统之外的话,这个系统它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运行的。

还有另外一个情况是,如果我们脱离一种主流的创作方式,往往会走向另一种极端,就是被平台所控制。国外现在也在讨论这个事,创作者经济的另外一个极端是发现自己被平台剥削了。因为我们想独立,所以我们离开一些东西譬如公司的制度,开始一些像是我们所说的「零工经济」,但到最后还是给平台打工了,像滴滴司机一样。

因为你脱离了和小团体的接触之后,反而会用一些更加简单的方式譬如外包方式去接活,进而让大系统控制住你这个小个体。

小个体还是必须要联合在一起,更加有人性地相互交流,互帮互助,嵌在这个大系统里。这是我的一些想法,在这个事情上我也一直在探索,会和大家持续交流。

--

「谈谈心」分享第一篇结束。成为会员,支持我们。

1. 扫码成为会员;2. 会员详细介绍


编辑:Forrest&鲍勃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